那年,袁隆平给自己的两个孙女取了很有意思的小名:一个叫大米,一个叫小米。两个孙女
那年,袁隆平给自己的两个孙女取了很有意思的小名:一个叫大米,一个叫小米。两个孙女上幼儿园时,老师问她们:“你们爷爷是干什么的?”孙女们说:“我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。”这话一出,老师愣了神,教室里哄笑一片。可谁能想到,这句童言无忌背后,藏着一位老人为亿万人民“稻粱谋”的毕生心血。那天,长沙一间简陋的幼儿园教室里,阳光从窗户洒进来,照在小朋友们红扑扑的脸上。老师随口一问,两个小丫头脆生生地回答,声音里满是自豪。可她们哪懂,爷爷袁隆平不是什么“天气预报员”,而是那个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的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为什么孙女会这么说?因为在她们眼里,爷爷每天都在田里忙活,抬头看天,低头看地,嘴里还念叨着“明天会不会下雨”。那顶破旧的草帽,那双踩满泥巴的脚,就是她们对爷爷最深的记忆。其实,袁隆平看天气预报,真不是闲着没事干。作为一个“靠天吃饭”的农民科学家,他深知风调雨顺对庄稼有多重要。早年间,他在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试验田里,常常赤脚踩进泥水,弯腰一棵棵查看水稻,手里拿着放大镜,眉头紧锁。雨季来时,田里蛙鸣阵阵,泥腥味混着稻花香扑鼻而来,他却浑然不觉,只顾着研究那“鹤立鸡群”的水稻株。孙女们不懂这些,只记得爷爷回家时,总是带着一身泥巴味,笑眯眯地抱起她们,嘴里喊着“大米”“小米”,满眼慈爱。说起来,袁隆平的人生本可以有另一番模样。1951年,年轻的他曾通过招飞选拔,体检政审都过了,眼看就要成为一名飞行员,翱翔蓝天。可命运偏偏转了个弯,最终批文没下来,他只能回到西南农学院,继续学农。那时的他,或许也曾失望地仰望天空,但谁知,这一次“梦碎”,却让亿万中国人从饥饿中站了起来。1960年,饥荒的阴影还笼罩着中国大地。袁隆平亲眼见过饿殍遍野的惨状,见过骨瘦如柴的孩子连哭的力气都没有。他心如刀绞,发誓要让中国人吃饱饭。那年夏天,暴雨过后,他在安江的稻田里发现了一株“天然雄性不育株”,那一刻,他激动得手都在抖。这株水稻,就像一盏微弱的灯,照亮了他未来的路。接下来的十几年,他泡在田里,顶着烈日,淋着大雨,和团队一起埋头苦干。1974年,杂交水稻终于大获丰收,田间打谷声、欢呼声响成一片,农民的笑脸比金黄的稻穗还耀眼。那一刻,袁隆平知道,自己选对了路。1990年代,袁隆平已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,可他还是那个头戴草帽、脚踩泥巴的老汉。孙女们渐渐长大,慢慢明白了爷爷的“天气预报”不是电视里的播报,而是为了让稻子长得更好,让更多人不再挨饿。他常对人说:“我不是什么‘之父’,我就是个农民。”这话朴实得像田里的泥土,却重得让人落泪。他还有个梦,叫“禾下乘凉梦”。他说,希望有一天,水稻能长得像高树一样,稻穗垂下来,人在下面乘凉。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啊!绿油油的稻田无边无际,微风吹过,稻浪翻滚,老人坐在田埂上,笑得像个孩子。可惜,这个梦,他没能亲眼看到。2021年5月22日,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。那天,长沙街头下着小雨,万人送行,有人手持水稻标本,有人泪流满面。队伍绵延数公里,空气中弥漫着哀伤,也饱含感激。人们知道,没有他,就没有今天碗里的白米饭。主要信源:(人民资讯——长于泥土,一生只为“稻粱谋)